10月10日,农业农村部公布2025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,贵州威宁苦荞入选。这是“威宁荞麦”继2017年荣获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”称号以来,在品牌建设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。
作为中国三大苦荞种植基地之一,威宁自治县种植苦荞历史悠久,素有“高原荞乡”美誉。近年来,威宁苦荞产业蓬勃发展,种植面积持续扩大,加工企业快速崛起,产品体系日益丰富。以苦荞为原料精制而成的荞酥、苦荞饼干、荞饭、荞茶、荞面条等产品,如今已香飘全国,走出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精品化之路。
十月高原,平均海拔2300米的板底乡4000亩苦荞已颗粒归仓。“截至目前,已收购来自基地和百余农户的苦荞140余吨。”贵州威宁荞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戴永菊介绍。
与此同时,威宁五里岗工业园区内的荞源公司加工车间里,11条生产线正全速运转。在荞饭生产线上,经过盘饭、蒸熟、抖散、烘干、筛选、打包等多道工序,一袋袋荞饭新鲜出炉,即将奔赴千家万户的餐桌。
“我在荞源工作十多年了,主要负责荞面、荞饭和荞茶的生产,月工资3500元。”车间里,老员工万惠霞手法娴熟地忙碌着,一批发往贵阳的荞饭即将启程。
作为省级龙头企业,荞源农业有限公司已打造出一条年产值3000万元的苦荞全产业链,带动千余农户实现增收。公司旗下荞麦加工品和荞麦面、荞麦饭、荞茶、荞月饼、鲜花饼等数十种产品,远销湖南、广东、福建、江苏等十余个省份,赢得了广阔的市场与良好口碑。
威宁苦荞的精彩不止于一、二产业。每年盛夏,板底乡数千亩荞花竞相绽放,如雪似霞的美景吸引大批游客到来。板底乡巧妙融合荞麦种植与旅游观光,运用彝族等少数民族特色图案进行种植设计,既美化了田园风光,又推动了农旅深度融合。
“这一创新实践,既保障了粮食安全,实现了稳产保供,又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乡村旅游体验,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。”板底乡相关负责人说。
如今,威宁将苦荞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打造,从品种选育到技术改良,全面推进标准化发展。威宁持续加强荞麦新品种选育推广,完善良种繁育体系,鼓励企业参与基地建设,推动原料生产走向规模化、标准化。全县常年荞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,年产量超26万吨。
在上游种植端持续发力的同时,威宁积极延伸产业链条,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。三十余家荞麦加工企业共同打造出“茗荞芗”“马摆大山”“蒋凤明”“黔鹤”等知名品牌,开发出荞面条、荞茶、荞饭等二十余种精深加工产品。
威宁通过探索“荞麦种植+农产品加工+文旅观光”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,正不断突破乡村产业发展瓶颈,延伸产业链条,带动群众增收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。
“荞麦月饼我还是第一次品尝,味道很特别。而且荞麦健康营养,特别适合上班族。”今年8月,荞源公司带着荞酥、鲜花饼等系列产品走进上海陆家嘴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进行现场推介,赢得众多上海消费者的青睐。
鼓起“钱袋子”,带来“甜日子”。威宁苦荞这颗闪耀在黔西北高原上的“金种子”,正从传统食材升级为健康美食,从高原深山走向繁华都市,“接二连三”书写着强村富民的产业传奇。(记者 刘悦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