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还未穿透云雾,梵净山的石阶上已响起来自天南地北游客的脚步声。山脚的云舍村,正忙着备菜招待游客的村民姚艳不曾想到,祖辈“靠山吃山、砍树换钱”的生存方式,已被一场“护绿生金”的变革彻底改写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铜仁市深入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发展理念,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,围绕“四新”“四化”发展生态经济,奋力争创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,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
植绿护绿打牢生态底子。目前,全市22个国控、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%,地表水质量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前列;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6.2%;空气质量优良率中心城区达97.8%,县级城市达99.1%。
在全国首创“梵净生态账户”,让绿水青山可计价、能变现。20万农户与企业有了绿色账户,贷款余额超百亿元。全省第一张碳票在此交易,第一张“活立木数字资产证”在此诞生。通过建立市级统筹林业碳汇碳票项目开发机制,现已申报林业碳汇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(CCER)项目8.7万亩。出台林票管理办法,已交易碳汇4554吨。创新设立“生态金融超市”,集中上架全市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产品,运用“生态融资价值指数”评级体系,精准投放绿色生态企业贷款1.1亿元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铜仁以“梵天净土·桃源铜仁”品牌为核心,推动“一圈两带三区”建设,促进生态与文化、旅游、体育深度融合,让黔东山水迸发新的活力。
以梵净山为枢纽,有机串联朱砂古镇的工业记忆、中南门古城的市井烟火与石阡温泉的康养体验,打造多条主题鲜明的精品线路。积极融入“黄小西吃晚饭”大环线,联动湖南凤凰、张家界等优质资源,共同构建世界级精品旅游黄金线路。
如今,中南门古城、朱砂古镇、石阡温泉、乌江画廊、各区县星罗棋布的少数民族村寨串珠成链。
同时,充分利用“山、水、路”资源优势及梵净山这张世界名片,打造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(铜仁站)暨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、梵净山马拉松赛、梵净山登山大赛、锦江公开水域游泳大赛等精品IP赛事,让这座山水之城成为全国体育爱好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。
2024年,全市举办14场梵净山马拉松赛季活动和24季“梵马”欢乐跑(夜跑)活动,吸引全国各地3万余人参加。同时,打造“一人参赛,多人旅游;一日比赛,多日停留”新体旅模式,每年超百万外地游客因赛事而来。
让老百姓感受到“生态红利”的,是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与实实在在的收入。江口县云舍村67%的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,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;全村农家乐52家,精品民宿42家,曾经外出的务工人,如今纷纷返乡当老板。2024年,铜仁接待国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4.5%,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5.7%,增速全省第一。如今,铜仁已成为极具生态竞争力城市,更是千千万万老百姓能端起“生态碗”、吃上“生态饭”的幸福之地。
绿色铜仁的发展,远不止于旅游。通过统筹风电、光伏资源市场化配置,同步引进配套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。在风能、太阳能资源富集的石阡、松桃、沿河等地,新能源产业链悄然布局;全市梵净抹茶核心基地已达10万亩,年产抹茶超2000吨,产销量全国第一、全球第二;凤凰机场口岸即将开放,德江机场已建成,“一市两机场”比翼齐飞。
生态食品饮品药品同样出新出彩。“梵天净水、泡茶好水”品牌日益响亮,黄精、天麻等道地中药材享誉全国,“梵净抹茶”“陈薯”粉等产品畅销海内外。生态食品及健康医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,规上产值年均增长超10%,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70亿元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铜仁新探锰矿资源1.04亿吨,探明储量已超8亿吨,亚洲第一。秉持资源禀赋,铜仁着力实施“富矿精开”,发展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,推动千亿级产业从图纸走向现实。实施“双千双百”行动,全市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在全省占比已达38%,三元前驱体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7%,现代能源装机容量较“十三五”末增长52.9%,在建和已建成装机容量近千万千瓦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,铜仁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,培育引进跨境电商企业21家,大数据产业园成为全省首批授牌的3个数智产业园之一。目前,全市有国家级绿色园区3个、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5家,全市经济总量1650亿元,绿色经济占比达51.2%。
征程万里风正劲,重任千钧再扬帆。铜仁已吹响“十五五”新征程的号角,将继续以“绿色”为底,“发展”为笔,继续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,写下绿色铜仁新答卷。(记者 田勇)

